營養勝利方程式二部曲,護「腎」飲食

慢性腎臟病是常見的慢性疾病,佔國人死因排行第9名,腎臟病友只要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,並且注意以下重點,就可以延緩腎臟的衰退!

慢性腎臟病是常見的慢性疾病,依據衛生福利部2017年十大死因排行榜的第9名是「腎炎、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」,死亡率排名居高不下,為每十萬人中有22.8人;而世界各國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介於11%~12%,台灣在2010年高雄醫學大學的調查結果則為11.9%,也就是說平均每100人就有近12人有慢性腎臟疾病。

慢性腎臟病友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用「正確的飲食」來延緩腎臟的衰退,延緩進入洗腎的階段。根據慢性腎臟疾病進展與營養相關之大型前瞻性研究 (MDRD, 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 Disease) 結果顯示,長期低蛋白飲食,對延緩腎臟功能惡化有幫助。

【慢性腎臟病的腎友,不能吃含有蛋白質的食物嗎?】

蛋白質是人體每天所需的重要營養素,除了提供熱量還可以幫助肌肉生長,並提供給身體組織細胞來建造修補,同時也經由新陳代謝作用,產生一些含氮廢物。常常會有腎友因為擔心蛋白質的攝取所產生的含氮廢物,會造成腎臟負擔,就開始什麼都不吃,長期下來造成營養不良,反而更加重病情。

控制蛋白質攝取,應著重「控制」而非「限制」、完全不吃,建議照會營養師進行諮詢,依不同的症狀和併發症,適當調整飲食計畫。

適當限制蛋白質:

建議蛋白質攝取量:每天每公斤體重0.6-0.8公克依照營養師建議之蛋白質份數,肉類(包括牛肉、豬肉、雞肉、魚肉)、蛋、豆腐及豆乾等都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。

由低蛋白食品補充足夠熱量:

飲食降低蛋白質攝取時,容易導致熱量攝取不足,造成營養不良而加速腎功能惡化。因此使用低蛋白飲食的患者,需由下列蛋白質含量極低的食物提供足夠的熱量,才能有良好的營養狀態。

由低蛋白食品補充足夠熱量:

適量水份攝取,不憋尿:

水份有助體內代謝廢物濃度的稀釋及排除,有尿意時不要憋尿,較可維持正常腎臟功能。如有尿量減少或水腫現象時,建議諮詢專業醫師是否需要限制飲水量。

減少富含磷、鈉、鉀的食物:

如燉補品、中藥湯、醃漬品、滷製品、罐頭及各種加工食品,因血液中過高的鈣、磷、鈉、鉀等離子,易造成水腫且增加腎臟負擔。

您有多久沒有注意過自己的腎臟呢?希望大家都能正視這個問題,讓台灣早日脫離洗腎王國的惡名。

不同階段的腎臟問題 有截然不同的營養照護

資料來源

1.國民健康署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EBook.aspx?nodeid=1157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