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糖尿病日

糖尿病在全球的病例逐年增加,在台灣更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五位,如何吃?如何控制血糖?也是每個糖友日常的課題,其實只要注意幾個地方,糖友也可以吃得健康,活出精彩糖尿人生!

糖尿病盛行率逐年增加,飲食不均衡、生活習慣不正常都是主因

11月14日,為國際糖尿病聯盟所定的「世界糖尿病日」 (World Diabetes Day;簡稱WDD),最初為紀念發現胰島素的班丁醫師(Frederick Banting),使無法分泌胰島素的第1型糖尿病人接受胰島素治療後,過健康正常的生活。但目前全球糖尿病盛行率正以驚人的速度攀升,飲食不均衡、生活習慣不正常都是造肥胖及第2型糖尿病的主因。

正因為全球每10秒就有1人死於糖尿病相關疾病,每10秒就有2個人新診斷出患有糖尿病,世界糖尿病日的實行便是希望能結合日常飲食及運動,提升民眾對糖尿病除了藥物外的基本知識,並加深對慢性疾病的防治。

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五位,除了糖尿病本身,也要注意慢性併發症

依據衛生福利部民國106年死因統計顯示,糖尿病已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五位,但其實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血糖控制不良所造成的慢性併發症,如:血管病變所造成心肌梗塞、中風、視網膜病變,以及腎臟病變、神經病變、足部病變等等。而糖尿病者要有優質的生活品質,首要仰賴飲食、運動及藥物的配合,以控制血糖在70~110 mg/dl,糖化血色素<7.0%,減緩及預防慢性合併症的發生。

只要定時定量,六大類食物均衡攝取,沒有甚麼東西是不能吃的

「哎呀!我有糖尿病,我絕對不能吃甜的東西。」這是一般糖尿病民眾對飲食錯誤的觀念,其實糖尿病者的飲食與一般人並無差異,只是熱量、蛋白質、脂肪、醣類的攝取及分配須控制。主食、蔬菜、水果、油脂、奶類和肉魚豆蛋類等六大類食物應均衡攝取,並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吃的,而是吃的「量」的問題,必須養成定時定量的習慣,以維持體重和血糖,才能預防慢性病的發生。蔬菜及全榖類食物,如燕麥、胚芽米等,所含的纖維不僅可以降低醣類的消化吸收速度,使飯後血糖不致於快速升高,還可提供飽足感,有助於體重控制。

餐前餐後的血糖監測,加上健康的心理狀態,糖尿生活也可以過得很精彩

除了飲食上的修正外,定時餐前及餐後的血糖監測,不僅可有效自我管理糖尿病,也可避免急慢性併發症。而自我心理建設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,許多糖尿病者會因為自己的疾病,對家人造成不便而自卑。但其實只要血糖控制得當,糖尿病者與正常人的生活並無差異,可多走出戶外、參與醫院團衛活動,分享病友心情,以增加自信心、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,並同時讓家人了解糖尿病,大家共同努力!如此身心健康下,便可開心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。坐而言不如起而行,天天都是糖尿病日,起身為自己及身邊的糖尿病者努力吧!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